4月14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、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介紹,中國新能源產品繼續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,2025年第一季度,電動汽車出口增長8.2%。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(簡稱“中汽協”)最新統計,3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明顯,同比環比增長均超過20%。
業內專家和車企負責人表示,海外汽車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,很多地方蘊含著豐富的市場潛力,中國新能源汽車憑借技術研發等優勢,有望在未來實現出口的持續增長。
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明顯
“整車出口保持穩步增長,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尤為明顯。”中汽協有關負責人對記者介紹,3月,中國汽車出口50.7萬輛,環比增長14.9%,同比增長1%。3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5.8萬輛,環比增長20.1%,同比增長26.8%。
根據中汽協統計,3月,整車出口前十家中國企業中,有七家企業出口實現正增長。其中,奇瑞出口量達8.6萬輛,同比增長2.8%,占總出口量的17.1%。與上年同期相比,比亞迪出口增速最為顯著,出口量達7.3萬輛,同比增長高達88.4%。第一季度,整車出口前十家企業中,奇瑞出口量達25.4萬輛,同比增長0.1%,占總出口量的17.9%。比亞迪出口量達21.4萬輛,同比增長超過120%。
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快速增長,彰顯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。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對記者表示,中國汽車產品在全球競爭中非常具有優勢,尤其是新能源汽車,其核心技術實力已超越所有合資品牌。同時,中國新能源車企還在加速推動全球化布局,著力開發全球化產品。“以吉利銀河品牌為例,新能源車型基本按照全球標準同步開發、同步部署。”淦家閱說。
“我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技術、產品還是產業鏈,領先全球大概3至5年,應把握這個窗口期,堅持開放創新,以更高層次的綠色技術和產品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,在優勢互補和開放合作中出海。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日前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(2025)高層論壇上表示。
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,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,已經不再依賴低價競爭,而是憑借技術和品質來贏得海外消費者的尊重。作為出口增長的典型,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等海外市場的售價普遍高于國內售價,但仍然具有較高的性價比。德國媒體DW(德國之聲)在對比亞迪ATTO 3的評測中,贊賞其大尺寸中控旋轉屏幕和獨特的內飾設計,認為這些配置在其他車型中少見。依靠新技術和產品力,比亞迪海豹(BYD Seal)在歐洲市場的起售價已經比寶馬3系還要高。
新能源汽車海外份額提升空間大
放眼未來,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,中國汽車全球份額占比35%左右,其中,自主品牌不足28%,這是相對其他制造業產品巨大的后發優勢。
“中國汽車出口美國占比微小,尤其是自主品牌基本沒有在美國銷售。”崔東樹對記者介紹,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中國汽車2024年出口美國僅有11.6萬輛,在中國汽車總體出口數量的占比僅1.81%。
從2025年1至2月全球汽車銷量的初步統計看,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北美洲銷量依然較低,主要銷量分布在墨西哥。另外,中國自主品牌在東南亞、南半球等市場份額并不高,歐洲市場剔除俄羅斯后的銷量占比也處于比較低的水平。“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海外很多地方的份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。”崔東樹說。
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在加強出海相關的合作交流。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于4月10日至11日訪華。桑切斯會晤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代表企業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,雙方進行了深度溝通和交流。桑切斯認可零跑汽車的能力和潛力,希望雙方能夠展開進一步的合作。截至目前,零跑汽車已在歐洲14個國家建立了近500家銷售網點,均具有銷售加售后服務功能。零跑汽車正在加速布局歐洲核心市場。
零跑汽車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,西班牙作為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,在全球汽車產業中有著重要地位,已經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軍歐洲的大本營之一。在新能源領域的持續合作成為本次雙方重點探討內容之一,這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及配套企業加快出海步伐而言,無疑是個好消息。
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對于未來出口充滿信心。作為第一家完成歐洲萬輛交付的造車新勢力,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表示,小鵬汽車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覆蓋60個國家和地區,建設超過300個海外服務網點,2027年出口量位居中國汽車品牌前三,2033年實現半數銷量來自海外。“希望海外車主第一次接觸中國新能源車時,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‘智能化和科技領先’,而不是沒有樂趣的車。”何小鵬說。
“很多國家沒有中國這樣的基礎設施和建設體系,很多地方街道狹窄,消費者更偏好小車。”崔東樹說,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應該實現更強的國際化發展,深化和更多國家市場的合作力度,發展當地有需求的新能源汽車品類,尤其要鼓勵小型新能源電動車等在當地的普及,同時針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,實現海外市場燃油車的插電式混動化等升級,用節能低碳智能化的中國制造為當地人民造福。
來源:上海證券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