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布進軍電動汽車行業1003天后,小米汽車正式亮相。12月28日,小米集團在京舉辦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,小米汽車首款作品小米SU7的外觀設計、性能、續航、安全等細節首次公開亮相。
“小米決定十倍投入,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,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,并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,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,為中國汽車工業全面崛起而奮斗!”小米集團創始人、董事長兼CEO雷軍在現場表示,小米汽車是小米集團從手機行業到汽車行業的重大跨越,更是“人車家全生態”完整閉環的關鍵跨越。
雷軍表示,小米汽車從開始就堅持從底層核心技術出發,堅持正向研發、關鍵賽道深度自研。目前,小米汽車首期研發投入超100億元,研發團隊共有3400多名工程師,其中在關鍵領域擁有上千名國內外頂尖的技術專家。
本次發布會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車五大核心技術的進展突破,包括電驅、電池、大壓鑄、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,堪稱小米創業13年技術積累的集大成展示。
其中,在工業硬科技領域,小米展現了自研制造硬核科技實力,并具備了領先的完整汽車大工業智能制造實力。如小米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超級電機HyperEngine
V8s,轉速達到27200rpm,全球量產電機轉速第一;小米自研了CTB一體化電池技術,并全球首發電芯倒置技術,實現了目前CTB電池全球最高的77.8%電池集成效率,為了從源頭保證電池性能和品質,小米甚至還自建了電池包工廠。
此外,小米自研了“9100t超級大壓鑄集群”和自研壓鑄合金材料“泰坦合金”,成為國內唯一擁有自研大壓鑄和壓鑄材料的汽車廠商。目前行業都在卷大壓鑄的鎖模力噸位,小米堅定走全棧自研之路,從自研材料、設備集群系統,到成品鑄件,完成了大壓鑄產業鏈里幾乎所有環節的全棧自研。
在智能軟科技領域,小米更是展現了“科技大廠、生態造車”的獨特優勢,推動汽車工業與消費電子工業、智能生態的融合。如基于小米澎湃OS,小米智能座艙實現了底層重構、為車進化,打造先進的智能移動空間;在智能駕駛領域,小米行業首發自適應變焦BEV技術、道路大模型、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等三項關鍵技術。
此外,AI全面賦能也成為小米汽車融合前沿技術、實現創新突破的新亮點。比如,除了行業首發道路大模型,小米針對智能駕駛的代客泊車場景,還自研了全球首個可量產的“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”,可以實時觀察、動態調整泊入機械庫位等超高難度車位。
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,小米目前在電池、壓鑄等核心領域采用自購設備、自建工廠的模式,是目前行業的通用做法,比如蔚來自己做電機,特斯拉有電池組裝廠,比亞迪則掌握了最多核心零部件自研技術。車企在這些領域自建工廠,一方面是由于有些核心零部件產能不是很大,供應鏈不是很成熟,外購要面臨供應鏈安全問題;另一方面,這些核心零部件價格比較高,利潤也比較高,選擇自建工廠可以享受行業紅利,如果完全外包,小米汽車的技術含量和利潤會大幅降低。
今年10月底,小米宣布了集團戰略全面升級,從“手機×AIoT”升級到“人車家全生態”,車成為小米集團戰略最重要一環。雷軍宣布,隨著小米汽車的加入,小米“人車家全生態”正式完整閉環。
雷軍介紹,“人車家全生態”是一個全面打通人、車、家場景,實現硬件設備無縫連接、實時協同,帶動產業鏈合作伙伴共創以人為中心、主動服務于人的超級智能生態。小米澎湃OS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車在內的200多個品類。小米在過去的13年里布局了12個技術領域,99個細分賽道,以“軟硬深度融合,AI全面賦能”為原則,形成“融合技術棧”,不斷賦能產品研發和制造。
來源:證券日報